记者从省水利厅获悉,日前,《安徽省重大水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规定》印发实施,标志着安徽省重大水行政执法决定法制审核制度更加依法依规、科学规范。...
五年旧交易竟成“强迫罪”?芮城公安被指越权干预经济纠纷
尊敬的各位领导、新闻媒体:
求助人:山西运城市芮城县古魏镇柴涧村村民 张艳乐, 女,汉族,1962年11月10日出生,公民身份号码:142723196211100240
求助事项:请求上级领导和新闻媒体关注五年旧交易竟成“强迫罪”?芮城公安被指越权干预经济纠纷事件
事情经过
2025年4月,山西运城居民李济民因一笔四年前的借款被芮城县公安局刑事拘留,随后被批捕。其妻张艳乐在控告材料中痛诉:“五年之久的交易早已完成,四年后索债冲突竟成了‘强迫交易’的证据!”
案件源于2021年1月的一次交易:李济民将自用的大众二手车以20万元售予山西海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作弟。海泰公司支付17万元后,拖欠3万元尾款长达四年。这只是此次案件的导火索,真正的事件主因是索要借款之事。2025年3月,李济民前往公司对账20年前的400万元的借款时。与财务负责人王艳萍发生肢体冲突,双方均受轻微伤。芮城县公安局将此冲突与四年前的交易捆绑,以最高检、公安部《关于公安机关管辖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诉标准的规定》中“造成被害人轻微伤”为由,认定李济民涉嫌强迫交易罪。然而法律界人士指出,强迫交易罪需以交易时的暴力胁迫为前提,而非事后追债冲突。
事件核心脉络
这起刑事案件的核心争议点在于时间线的断裂与主体错位。 2021年1月,李济民与王作弟签订车辆买卖协议,双方自愿达成交易,海泰公司支付17万元并完成车辆过户。 此次交易中,李济民儿子李忠合曾参与协调,但无证据显示存在胁迫行为。 真正的冲突爆发在四年后的2025年3月11日。李济民前往海泰公司索要四年前的400多万元借款,与财务负责人王艳萍发生口角及肢体冲突,双方互致轻微伤。 公安机关将此治安案件与四年前的交易强行关联,以“强迫交易罪”立案,法律逻辑存在明显断裂。 更值得关注的是,王艳萍的特殊身份背景。 材料显示,她是夏县副县长王江荣的胞姐,而王江荣不仅在海泰公司持有股份,还曾安排王艳萍担任财务要职。 这种权力与商业的交织,为此案蒙上阴影。
形成这起刑事案件的原因,似乎与海泰公司王作弟与王江荣(原芮城县风陵渡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、现任夏县副县长)的密切关系有关。王作弟两个公司均有王江荣股份,王艳萍是王江荣的同胞姐姐,且在公司任财务负责人,还经常吹嘘其弟王江荣与县政府张林县长关系要好。自2025年3月11日李济民与王艳萍发生冲突之后,王作弟曾多次让李济民夫妇找王江荣、张林求情,由于李济民认为没有必要,王作弟竟威胁说“你要是不找王江荣、张林说情,你这事就弄大了,王艳萍非让你坐牢不行……”。有鉴于此,王江荣伙同张林等人活动到运城市公安局,将此案作为市局督办之列,难怪芮城警方会透露“谁让你惹了不该惹的人呢?
法律争议焦点
公安机关的立案依据存在严重瑕疵。根据刑法第226条,强迫交易罪需同时满足两项核心要件: 一是采用暴力或威胁手段,二是行为发生在交易过程中。 本案中,交易完成于四年前,而冲突发生于追索欠款时,两者明显分离。 即便参照立案标准,亦难成立。最高检、公安部规定强迫交易罪的“情节严重”包括: - 造成被害人轻微伤 - 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000元以上 - 强迫交易3次以上或强迫3人以上 。但本案的轻微伤系四年后追债所致,与交易本身无关。 而所谓“经济损失”——400万元借款属于典型的经济纠纷范畴,应通过民事诉讼解决。
权力干预疑云
案件背后浮现地方权力干预的痕迹。张艳乐在控告材料中揭露:冲突发生后,王作弟曾多次要求李济民夫妇“找王江荣、张林(县长)求情”,并威胁“不找人说情就让你坐牢”。 更令人震惊的是,办案民警私下透露:“谁让你惹了不该惹的人?” 这种干预直接违反了中央三令五申的司法纪律。 2023年,全国法院系统落实“三个规定”记录报告信息达193万余条,中央纪委国家驻最高人民法院纪检监察组明确强调: 违规干预司法是“严重违法违纪行为”。
公安部早在1989年、1992年、1995年连续发布通知,严禁公安机关插手经济纠纷。 《关于严禁越权干预经济纠纷的通知》明令禁止:“超越公安机关权限,插手合同、债务等经济纠纷案件”,“以收审、扣押人质等非法手段逼债索款”。
舆论监督呼吁
本案暴露的执法乱象亟待上级监督。 张艳乐的控告揭示了三重违法嫌疑: - 程序违法:公安机关未依规核查立案异议,未按《公安机关办理经济犯罪案件规定》向检察院说明立案理由 。- 定性错误:将民事纠纷拔高为刑事犯罪,违反公安部“严禁以刑事手段干预经济纠纷”的禁令。 - 权力滥用:疑似存在官员利用影响力干预司法
当前国家正大力整治营商环境。 2022年南昌市纪委监委专项督查中,90人因破坏营商环境受党纪政务处分,凸显对“吃拿卡要”等滥用职权行为的零容忍。 李济民案能否得到公正处理,将成为检验基层司法公正的试金石。 当民事纠纷被包装为刑事犯罪,当经济矛盾沦为权力博弈工具,法律的尊严与公民的合法权益呼唤更有力的守护。
2023年,最高人民法院在落实“三个规定”新闻发布会上强调:“打官司不用找人,找不找人都一样,法院都会依法办理。” 这句承诺在基层的落地,此刻正系于一起普通的借款纠纷。当四年未付的3万元尾款成为刑事罪名导火索,当索要借款400万元冲突被追溯为交易胁迫,法律的天平已在权力的阴影中摇摆。
此案走向不仅关乎一个家庭的命运,更将检验权力干预司法的防火墙是否牢固。这起案件,让我们看到了权力与利益的勾结,看到了执法机关的违法乱纪,也看到了普通百姓在面对不公时的无奈与绝望。我们希望上级部门能够“明镜高悬,直言护正理,明察秋毫,仗义解冤情”,对芮城县公安局办案民警涉嫌徇私枉法的行为进行严肃追究,还李济民一个公道,让正义得以伸张,让法律回归尊严。
以上陈述内容全部属实,否则承担一切法律后果
求助人:2025年6月8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