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绿色电力守护万家灯火——在“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”中筑牢电力安全防线

时间:2025-06-24 来源:东方网 分类:法治评论 浏览:

在“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”全面推进的关键时期,作为供电系统的领导者,我们必须扛牢政治责任,以风险管控为根本、应急能力为保障,将“人人讲安全,个个会应急”落到实处,守护好每一度电的安全与可靠,让人民群众在用电中切实感受到安全与温暖。

一、坚守底线思维:筑牢安全生产责任防线

安全生产是企业发展的生命线。深入贯彻“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”,是从根本上消除安全风险、提升管控能力的重大举措。作为供电系统的一把手,我深感责任之重。必须以治本攻坚三年行动为总纲,牢固树立“谁主管、谁负责;谁运行、谁负责;谁作业、谁负责”的安全生产责任制,将风险管控前移到规划设计、设备采购、施工安装、投入运行等各环节,做到责任落实无死角、闭环管理不留空档。

1. 强化领导责任落实

领导班子要以身作则,将安全生产工作纳入年度重点议事日程,定期主持召开安全生产专题会,现场办公、深入一线,推动风险管控和隐患排查真正落地。结合月度安全检查与“领导带班”制度,将安全指标与绩效考核深度挂钩,对整改不力、一票否决事项及时问责。通过建立安全工作例会、现场督导、专题督察等多位一体的监督体系,压实分级管理责任,实现上下联动,形成层层传导、环环相扣的安全格局。

2.深入贯彻“三年行动”要点

“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”强调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的常态化、精细化、智能化。我们已将行动内容细化为“七大专项、十三项工程”,聚焦重大危险源、带电作业、高危环节和关键区域,推进科研攻关和技术改造,升级智能监测与预警系统,完善标准化作业指引和操作手册。借助数字化安全管理平台,实现全网可视化风险图谱动态更新,强化事中事后闭环,确保从源头上消除事故隐患、阻断事故链条。

二、完善体制机制:构建电力安全长效治理体系

体制机制是安全生产的“根脚”,是将政策要求化为实在行动的关键抓手。只有把制度设计得更科学、更严密、更可执行,才能确保安全治理上下同心、持续发力。首先,要结合国家“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”要求,修订并发布《公司安全生产管理办法》,对风险分级管控、隐患排查治理、应急预案演练、责任追究等核心环节作出硬性规定;其次,成立由总经理牵头、安全总监及各职能部门负责人参加的“安全生产委员会”,定期会商研究重大风险动态,推动安全决策常态化、专业化。还要借助信息化手段,建设“安全管理云平台”,将日常检查、隐患上报、整改落实、培训考核等业务线上流转,形成“闭环+留痕”的管理格局,从制度设计到执行监管,都能实现“可追溯、可问责、可评估”。

1. 加大安全投入,升级设施设备

在“治本攻坚三年行动”框架下,安全技术改造要成为年度投资重点。我们将优先更换老化绝缘导线和连接件,对高风险线路展开加固改造,同时推动配电网智能化改造,实现故障自愈与就近切换;在关键变电站与线路节点,推广红外热成像、局部放电监测等在线监测技术,并与大数据分析平台深度融合,提升风险预警精度。为提升应急响应能力,还要完善移动应急电源和现场照明设备储备,优化应急物资调配与保障机制,定期演练救援方案,确保突发情况下能够快速投入、精准施救。此外,要联合科研院所和设备厂家,开展新材料、新技术的攻关示范,加快成熟成果在一线的应用,不断夯实电网“硬”实力和“软”支撑。

2. 健全监督考核与问责机制

将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纳入多层级考核体系:公司层面,实行安全目标与经营绩效“双指标”并重;分公司层面,推行分级审核,针对不同级别单位开展差异化的第三方评估与内部复核;班组层面,引入安全积分制,将隐患上报、整改落实、演练表现、培训出勤等纳入积分考评,并定期公布“红黑榜”,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。在问责方面,对隐患整改不到位、演练流于形式、重大风险隐瞒不报等行为,要迅速启动责任追究程序,通过约谈、通报、调整岗位等方式,做到执纪必严、问责必果。与此同时,还要畅通员工举报渠道,设立安全建议奖励机制,鼓励一线人员参与监督,共同织密安全“监督网”。通过层层压实责任、环环施压问效,真正把“安全管理无死角、责任落实不打折”落到实处。

三、培育安全文化:人人讲安全、个个会应急

安全文化是最牢固的安全堤坝,是保障电网平稳运行的精神底色。只有让“人人讲安全,个个会应急”成为自觉行动,才能真正实现“不问责任在哪,先问安全在哪”的思维转变。在日常工作中,要把安全理念融入每一次检修,每一场晨会,每一次班前交底,让安全话题成为员工最常讨论的“头等大事”。通过丰富多样的传播载体,如安全手册、二维码微课、班组墙报和现场提示牌,营造人人关注风险、主动参与防护的良好氛围,使大家从被动接受管理转向主动发现隐患、互相提醒、共同防范。

1. 打造示范典型,强化现场安全氛围

邀请优秀班组拍摄“安全一分钟”微视频,用鲜活案例讲解危险源识别与处置方法;成立安全先锋小分队,由老工匠带队,定点巡检输电线路和变电站,边检查边进行风险揭示;每月轮流在生产一线举办“安全开放日”,邀请总调度中心、设备维护、配电分公司人员联合观摩,围绕设备带电检修、交接班制度执行等核心环节,现场点评并给出改进建议。通过这些示范活动,让“安全第一”不再只是口号,而是人人都能看得见、摸得着的日常实践。

2. 推行多层次培训与演练

构建分层、分级、分职能的培训体系,让每个岗位的人员都能学有侧重、学以致用。对新入职员工,通过岗位导师带教和虚拟仿真平台,熟悉220千伏以上高压开关操作流程与风险防范。对转岗或轮训人员,组织跨专业交叉培训,邀请运行、检修、安质三方联合授课,深入剖析典型事故原因并演练应急处置。管理层则定期开展安全管理专题研讨,邀请行业安全专家开展专题讲座,更新安全标准和前沿技术。在演练方面,不再局限于“启动预案”,而是强调“携手协同”:与当地应急管理部门、电力设计院、消防队联合组织多部门联动演习,模拟强风断线、雷电灾害、大面积停电等复合场景,全流程检验现场处置、指挥调度和物资调配能力,并在演练结束后召开研讨会,形成下次改进清单,确保每次演习都落到实处、见到成效。

四、深耕隐患排查:查找身边安全隐患、及时消除风险

隐患排查治理是安全管控的“探测雷达”。在“治本攻坚三年行动”中,我们坚持“人人会排查,个个能销号”,将隐患治理工作落到实处。

1. 全员参与,构建隐患排查网络

每月组织一次“安全大检查”,由一把手挂牌督办,分管领导带队,技术、运检、维保、安监等人员深度参与,重点查线路负荷、接地系统、架空地线完好情况,用电安全区、变电站隔离区域等核心部位。鼓励员工通过信息化平台上传隐患,实行线上线下“互联互通”,确保隐患线索不遗漏、不积压。

2. 智能化手段助力精准排查

引入无人机红外巡检、激光雷达、智能巡视机器人等新技术,对带电设备、输电线路跨越区、配电室等进行24小时监测,实时采集温度、电流、振动、声发射等数据,结合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,对潜在故障进行研判预警,实现“早发现、早报告、早处置”。

3. 动态闭环整改,杜绝“问题—反馈—搁置”

隐患治理实行“立案、下单、销号”三级管理。对隐患问题设立整改时限,重大隐患必须24小时内完成;整改情况纳入安全月报,实时在安全信息化平台公示;对长期未履行整改的单位和个人,及时启动问责程序,确保所有隐患都能闭环管理、动态清零。

结语

安全无小事,责任重如山。“安全生产治本攻坚三年行动”不是口号,而是守护千家万户光明与幸福的行动纲领。在供电系统的安全管理中,我们始终肩负“生命线”职责,坚持底线思维、强化责任落实,完善机制体系、加大安全投入,培育安全文化、人人会应急,深耕隐患排查、动态闭环整治,确保电网安全运行、用电群众安心幸福,为推动电力安全高质量发展贡献坚实力量。


相关文章